合同欺诈的法律后果包括民事、刑事和行政方面。民事上,受欺诈方可请求撤销合同并要求欺诈方承担赔偿责任;刑事上,欺诈行为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需承担相应刑罚;行政上,欺诈方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在民事领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合同被撤销后,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甲通过虚假宣传与乙签订买卖合同,乙发现后撤销合同,甲需返还乙支付的货款,若乙因该合同遭受了其他经济损失,如为履行合同做准备的费用等,甲也应予以赔偿。
在刑事方面,如果合同欺诈行为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欺诈方要承担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比如,犯罪嫌疑人丙虚构事实与多家企业签订合同,骗取大量财物用于个人挥霍,就可能被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行政上,对于实施合同欺诈的主体,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相关行政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罚。常见的行政处罚方式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营业执照等。这些处罚旨在维护市场秩序,打击不正当竞争和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和其他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合同欺诈行为会带来多方面的法律后果,违法者需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代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五条
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