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之间的保证书要具有法律效力,需满足主体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内容不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等条件,同时在形式上最好有双方签字、注明日期等。

从主体方面来看,签署保证书的夫妻双方必须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这意味着双方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能够独立进行民事活动。例如,精神正常、年满 18 周岁的夫妻,他们在法律上被认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一方存在精神障碍等影响其认知和判断能力的情况,那么该保证书可能会因为主体不适格而不具有法律效力。

意思表示真实是非常关键的一点。这要求保证书是夫妻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签订的,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比如,一方以威胁对方生命、健康或者损害其名誉等方式强迫另一方签订保证书,这种情况下签订的保证书并非是受胁迫方真实的意愿表达,是可以被撤销的,不具有法律效力。只有双方是在平等、自愿的氛围中,经过充分的沟通和协商,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保证书才有可能有效。

保证书的内容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法律和公序良俗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保证书的内容必须在这个框架内。例如,保证书约定限制一方的人身自由,如禁止一方与外界交往等,这种约定明显违反了法律规定,是无效的。又或者约定的内容违背了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如约定一方在特定情况下必须做出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这样的保证书也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

在形式上,虽然法律没有对夫妻保证书的形式做出严格要求,但为了避免日后产生纠纷,最好有双方的签字,并注明签订的日期。签字表示双方对保证书中内容的认可和接受,注明日期则可以明确保证书的生效时间等信息。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进行公证,公证可以进一步增强保证书的证明力。

夫妻之间的保证书怎样才有效果(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四十四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