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买卖中遭遇欺诈,受欺诈方可以通过协商、向消协投诉、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等方式处理,有权要求撤销合同,并要求欺诈方承担退还购车款、三倍赔偿等相应责任。
在车辆买卖过程中,如果出现欺诈情况,有多种途径来处理问题。协商解决。当发现车辆买卖存在欺诈情形,受欺诈方应第一时间收集相关证据,像购车合同、付款凭证、车辆检测报告等,然后尝试与欺诈方进行沟通协商。告知对方其欺诈行为以及自己的诉求,比如退还购车款、赔偿损失等。协商解决的好处在于程序简单、成本低,能较快解决问题。
若协商不成,受欺诈方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相关监管部门投诉。消费者协会有调解职能,会对双方进行调解。向监管部门投诉后,监管部门会对欺诈行为展开调查,若查证属实,会依法对欺诈方进行处罚。
还可以根据合同约定申请仲裁。如果购车合同中约定了仲裁条款,受欺诈方可以向约定的仲裁机构提交仲裁申请。仲裁具有专业性、保密性等特点,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一方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提起诉讼。受欺诈方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同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审理和判决,若认定欺诈行为成立,会支持受欺诈方的合理诉求。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五十七条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