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起诉一般先由侦查机关立案侦查,之后由检察院审查起诉,最后由法院进行审判。具体包括报案、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审判等环节。

报案环节。挪用公款属于职务犯罪,通常由监察机关或检察机关负责。如果发现有挪用公款的行为,可以向当地的监察委员会或者人民检察院举报。监察委员会负责调查公职人员涉嫌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费国家资财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行为;人民检察院在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中发现的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立案阶段。监察机关或检察机关在收到报案材料后,会对材料进行审查,判断是否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如果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就会予以立案。一旦立案,就意味着正式启动了刑事诉讼程序。

立案之后进入侦查阶段。在这个阶段,监察机关或检察机关会通过各种法定的侦查手段,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例如询问证人、讯问犯罪嫌疑人、查询、冻结涉案单位和个人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进行搜查、查封、扣押等。

侦查终结后,案件会移送到检察院进行审查起诉。检察院会对侦查机关移送的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包括犯罪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的认定是否正确等。如果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就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审判阶段。法院会根据检察院的指控,对案件进行审理。在法庭上,控辩双方会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法院会根据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作出判决。如果被告人对一审判决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上诉,进入二审程序。

挪用公款起诉流程(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零八条

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理期限。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移送人民法院后,人民法院重新计算审理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