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判无罪时,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会依据事实和证据,根据民事法律规定独立作出判决。若有充分证据证明被告的行为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即便刑事上无罪,仍可能判决被告承担民事责任;若证据不足证明存在损害公共利益行为,则可能判决驳回诉讼请求。

刑事判决与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判决的独立性。刑事诉讼和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诉讼程序。刑事诉讼主要是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依据的是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判断的是犯罪嫌疑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应承担何种刑罚。而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则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依据的是民事法律规范,重点在于判断被告的行为是否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损害以及是否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所以,刑事判无罪并不必然导致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也作出有利于被告的判决。

判决的依据和考量因素。在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中,法院会全面审查案件事实和证据。一方面,会审查被告的行为是否符合民事侵权的构成要件,例如是否存在违法行为、是否有损害后果、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如果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被告的行为导致了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即使在刑事上不构成犯罪,被告仍可能要承担民事赔偿、恢复原状等民事责任。另一方面,若证据不足以证明被告的行为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或者无法证明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法院会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诉讼原则,判决驳回公益诉讼起诉人的诉讼请求。

实际案例中的体现。在一些环境污染案件中,可能由于证据收集、证明标准等原因,犯罪嫌疑人在刑事上被判决无罪,但在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中,根据民事证据规则和优势证据原则,法院通过审查相关的环境监测数据、专家意见等证据,认定被告的污染行为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从而判决被告承担生态修复费用等民事责任。刑事判无罪后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判决是基于民事法律和证据规则独立作出的。

刑事判无罪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怎么判决的(0)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一百九十七条

人民法院认定公诉案件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对已经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经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可以一并作出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也可以告知附带民事原告人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人民法院准许人民检察院撤回起诉的公诉案件,对已经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可以进行调解;不宜调解或者经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并告知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可以另行提起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