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起诉与不起诉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法律程序、法律后果和对当事人的影响等方面。起诉意味着进入司法审判程序,可能面临刑事处罚;不起诉则不会进入审判程序,当事人通常不会受到刑事处罚。
从法律程序上看。如果醉驾案件被起诉,公安机关会将案件移送至检察机关,检察机关经过审查后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会向法院提起公诉。随后,法院会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开庭审理,包括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环节,最终作出判决。而不起诉则是检察机关在审查案件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者犯罪情节轻微等符合不起诉条件的,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案件不会进入到法院审判阶段。
法律后果不同。一旦被起诉且法院判决有罪,醉驾者将面临刑事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同时,还会面临吊销驾驶证等行政处罚,并且在一定期限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如果造成了严重后果,如发生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还可能会构成交通肇事罪等其他罪名,面临更严厉的刑罚。而不起诉的情况下,当事人不会被认定为有罪,不会受到刑事处罚。不过,可能仍然会面临行政处罚,如吊销驾驶证等。
对当事人的影响有很大差异。有刑事犯罪记录会对当事人的生活和工作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例如,在就业方面,一些单位可能会拒绝录用有犯罪记录的人员,尤其是公务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等对个人品行要求较高的职业。在社会声誉方面,犯罪记录也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不起诉由于没有犯罪记录,对当事人在就业、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九十一条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