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老人的鉴定一般需由专业人员依据相关标准,通过医学检查、功能评估等方式进行,通常有申请、受理、评估实施、结论公示等流程。

失能老人的鉴定是一个严谨且有规范流程的过程。首先来了解鉴定的主体和标准。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是由民政部门会同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失能评估工作。评估主要依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精神状态、感知觉与沟通能力、社会参与能力等维度。常见的评估标准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等,该量表包括进食、洗澡、穿衣、如厕等多个方面,根据老人完成这些活动的能力进行评分,得分越低表示失能程度越严重。

鉴定流程方面,第一步是申请。一般由老人本人或其代理人向户籍所在地的社区(村)提出失能等级评估申请,需要提交身份证、户口本、病历等相关材料。第二步是受理。社区(村)收到申请后,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核,符合要求的上报至街道(乡镇)。街道(乡镇)对上报材料进行复审,审核通过后,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第三步是评估实施。评估机构会安排至少两名专业评估人员到老人住所或指定地点进行评估。评估人员会通过直接观察、询问老人或照顾者等方式,依据评估标准进行打分。对于患有认知症等精神障碍的老人,可能还需要邀请精神科医生参与评估。第四步是结论公示。评估机构完成评估后,出具评估报告,街道(乡镇)会将评估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期一般不少于5个工作日。如对评估结果有异议,可在公示期内提出复核申请。

不同地区的失能老人鉴定在具体细节上可能会有所差异。有些地区可能会简化流程,提高评估效率;有些地区可能会增加评估的维度和标准,以更全面地反映老人的失能状况。因此,在进行失能老人鉴定时,建议详细了解当地的政策和要求。

失能老人怎么鉴定(0)

法律依据:

《司法鉴定程序通则》 第二十三条

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应当依下列顺序遵守和采用该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技术方法:

(一)国家标准;

(二)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三)该专业领域多数专家认可的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