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取保候审最长12个月能解除,不过在司法实践中,会依据具体案件的进展情况,可能在12个月内就解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这意味着,从醉驾嫌疑人被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开始计算,到十二个月期满时,取保候审措施就应当解除。
在实际操作中,取保候审的解除时间往往早于十二个月。如果在取保候审期间,司法机关查明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等情形,可能会提前解除取保候审。例如,经过侦查发现醉驾证据不足,无法证明嫌疑人构成醉驾犯罪,公安机关会及时解除取保候审措施。
当案件侦查终结、审查起诉或者审判结束,司法机关会根据判决结果来决定是否解除取保候审。如果嫌疑人被判处实刑,需要收监执行,那么取保候审自然会被解除;如果被判处缓刑,在缓刑考验期开始后,取保候审也会相应解除。
解除取保候审时,执行机关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人和有关单位。一般来说,执行机关会制作解除取保候审的决定书,并送达被取保候审人、保证人。同时,会退还被取保候审人交纳的保证金(如果有交纳保证金的情况)。醉驾取保候审的解除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最长不会超过十二个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