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著作权是指软件开发者或其他权利人依据有关著作权法律的规定,对于软件作品所享有的各项专有权利。其规定涵盖主体、客体、权利内容、取得、保护期限等多方面,旨在保护软件开发者权益,鼓励创新。
一、软件著作权是如何规定的
软件著作权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有详细体现。
1、主体规定
软件著作权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自然人通过独立开发软件,依法享有著作权;法人或其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如开发软件是为了完成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工作任务,且主要使用了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等,也可成为软件著作权人。
2、客体规定
客体是计算机软件,包括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计算机程序是指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可以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序列,或者可以被自动转换成代码化指令序列的符号化指令序列或者符号化语句序列。文档则是用来描述程序的内容、组成、设计、功能规格、开发情况、测试结果及使用方法的文字资料和图表等。
3、权利内容规定
软件著作权人享有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等。这些权利受到法律保护,他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行使。
4、取得规定
软件著作权自软件开发完成之日起产生,不论是否发表,都享有著作权。同时,软件著作权人可以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软件登记机构办理登记,登记只是一种自愿行为,并非取得著作权的必要条件。
5、保护期限规定
自然人的软件著作权,保护期为自然人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截止于自然人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软件是合作开发的,截止于最后死亡的自然人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软件著作权,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软件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软件自开发完成之日起50年内未发表的,不再保护。
二、软件著作权的侵权认定是如何规定的
软件著作权的侵权认定规定主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
1、实质相似性判断
判断被诉侵权软件与权利软件是否实质相似,不仅要比较程序的代码,还要考虑软件的功能、界面、操作流程等方面。如果在这些方面存在实质性的相似,就可能构成侵权。
2、接触可能性判断
需要判断被告是否有接触原告软件的可能性。例如,被告曾经与原告有过业务往来,或者原告的软件已经公开传播等,都可以作为判断接触可能性的依据。
3、排除合理使用情形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他人软件可能属于合理使用,不构成侵权。如为了学习和研究软件内含的设计思想和原理,通过安装、显示、传输或者存储软件等方式使用软件的,可以不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
4、法律责任承担
如果认定构成侵权,侵权人需要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软件著作权的登记流程是如何规定的
软件著作权登记流程规定有助于规范登记行为,保障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1、准备材料
申请人需要准备好相关材料,包括按要求填写的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表、软件的鉴别材料(如源程序和文档)、相关的证明文件(如自然人身份证明、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证明文件等)。
2、提交申请
申请人可以通过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官方网站或线下窗口提交申请材料。提交后,登记机构会对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如材料不符合要求,会通知申请人补正。
3、审查阶段
登记机构会对申请材料进行详细审查,审查内容包括软件的原创性、是否符合登记要求等。如果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会要求申请人进一步说明或补充材料。
4、登记发证
经审查符合规定的,登记机构会予以登记,颁发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整个登记流程一般需要一定的时间,具体时长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软件著作权在主体、客体、权利内容、取得、保护期限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同时在侵权认定和登记流程等方面也有相应规范。在实际生活中,还可能遇到软件著作权的转让规定是怎样的、软件著作权的许可使用有哪些限制等问题。如果您在软件著作权方面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