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责任的承担需依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来说,医疗机构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赔偿患者因事故遭受的损失;相关医务人员可能面临行政处分或纪律处分;若构成犯罪,还需承担刑事责任。具体承担方式和程度会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责任认定等因素有所不同。

一、医疗事故责任怎么承担

医疗事故责任的承担方式多样,需综合多方面因素确定。

1、民事赔偿责任

医疗机构是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主体。根据《民法典》等相关法律规定,医疗机构需赔偿患者因医疗事故导致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人身损害赔偿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生活补助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例如,患者因医疗事故导致残疾,医疗机构要赔偿其后续的康复费用、残疾器具费用等。财产损失赔偿则涵盖患者为治疗而支出的合理费用。赔偿数额根据医疗事故等级、患者的实际损失等因素确定。

2、行政责任

对于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会根据事故情节给予警告、罚款、吊销执业许可证等处罚。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或纪律处分,还可暂停其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如医务人员严重违反诊疗规范导致医疗事故,可能会被暂停执业3 - 6个月。

3、刑事责任

若医务人员的行为构成医疗事故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刑法》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比如,医务人员在手术中严重失职,导致患者死亡,就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医疗事故责任怎么承担(0)

二、医疗事故责任承担比例如何划分

医疗事故责任承担比例的划分依据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

1、完全责任

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医疗机构承担100%的赔偿责任。例如,医务人员在手术中误切正常器官,导致患者严重损害,这种情况下医疗机构要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2、主要责任

医疗过失行为对医疗事故损害后果起主要作用,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医疗机构承担60% - 90%的赔偿责任。如患者本身有一定基础疾病,但医务人员的错误诊断和治疗是导致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医疗机构承担主要责任。

3、次要责任

医疗过失行为对医疗事故损害后果起次要作用,医疗机构承担20% - 40%的赔偿责任。比如患者病情复杂,医疗事故的发生部分是由于患者自身特殊体质等因素,医务人员的过失只是次要原因。

4、轻微责任

医疗过失行为对医疗事故损害后果起轻微作用,医疗机构承担不超过10%的赔偿责任。例如,医疗行为存在一定瑕疵,但对患者损害后果影响较小。

三、医疗事故责任承担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医疗事故责任承担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以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规范医疗行业。

1、《民法典》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对医疗损害责任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医疗机构在医疗活动中的过错责任原则,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同时规定了医疗机构的告知义务、紧急救治义务等,若违反这些义务导致患者损害,要承担相应责任。

2、《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该条例是处理医疗事故的专门法规,详细规定了医疗事故的定义、分级、处理程序、赔偿标准等内容。它明确了医疗事故的构成要件,为医疗事故的认定和处理提供了具体操作规范。例如,规定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程序和要求。

3、《执业医师法》

该法对医师的执业规则、权利义务等作出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违反法律规定,造成医疗事故的,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如医师未经亲自诊查、调查,签署诊断等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

医疗事故责任的承担涉及民事、行政和刑事等多个方面,责任承担比例需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且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在实际处理医疗事故时,还会遇到医疗事故鉴定的公正性、赔偿标准的合理性等问题。如果您在医疗事故责任承担方面有法律疑问,可在本站免费问律师,获取专业的法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