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关于狗咬人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定,旨在明确责任、保障受害者权益。《民法典》规定饲养动物致他人损害,饲养人或管理人担责,特殊情况如被侵权人故意或重大过失可减轻或免责;《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违规养犬、驱使犬只伤害他人等有处罚;《动物防疫法》强调养犬应按规定免疫接种狂犬病疫苗。这些法律共同维护公共安全和秩序。
一、国家关于狗咬人的法律是怎样的
国家针对狗咬人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定,主要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进行规范。
1、《民法典》相关规定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五条,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这意味着一般情况下,只要发生狗咬人事件,饲养人或管理人需承担赔偿责任,除非能证明受害人存在故意挑衅等重大过错。例如,若路人无故殴打狗而被咬伤,饲养人可减轻责任。第一千二百四十六条还规定,违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造成的,可以减轻责任。如养犬人未给狗系狗绳导致咬人,就需担责。
2、《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
该法第七十五条规定,饲养动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或者放任动物恐吓他人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驱使动物伤害他人的,依照本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处罚,即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3、《动物防疫法》相关规定
该法第三十条规定,单位和个人饲养犬只,应当按照规定定期免疫接种狂犬病疫苗,凭动物诊疗机构出具的免疫证明向所在地养犬登记机关申请登记。携带犬只出户的,应当按照规定佩戴犬牌并采取系犬绳等措施,防止犬只伤人、疫病传播。
二、狗咬人后饲养人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狗咬人后,饲养人通常要承担民事责任,严重情况下可能承担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1、民事责任
主要是对受害者进行民事赔偿,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等。若造成残疾,还需赔偿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等;若导致受害者死亡,要赔偿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等。比如,因狗咬伤导致受害人骨折,饲养人需支付其治疗骨折的医疗费、因伤无法工作的误工费等。
2、行政责任
若饲养人违反相关养犬管理规定,如未按规定给狗接种疫苗、未系狗绳等,可能面临公安机关或相关部门的行政处罚,如罚款、暂扣或没收犬只等。
3、刑事责任
如果饲养人故意驱使狗伤人,造成他人重伤、死亡等严重后果,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等刑事犯罪,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三、被狗咬伤后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被狗咬伤后,受害者可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1、及时固定证据
要第一时间拍照或录像,记录下狗的特征、咬人现场情况、伤口状况等。同时,尽量获取狗主人的身份信息,如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若有目击证人,要留下证人的联系方式。
2、积极治疗并保留费用凭证
尽快前往医院进行治疗,告知医生被狗咬伤的情况,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保存好所有的医疗费用发票、病历、诊断证明等,这些都是后续索赔的重要依据。
3、与狗主人协商赔偿
主动与狗主人沟通,向其说明事情经过和自己的损失,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协商时要注意保留好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
4、申请调解
若协商不成,可请求当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居委会、派出所等进行调解,促使双方达成赔偿协议。
5、提起诉讼
如果调解也无法解决问题,受害者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狗主人承担赔偿责任。在诉讼过程中,要向法院提交之前收集的证据。
综上所述,国家关于狗咬人的法律规定较为全面,明确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无论是饲养人还是被咬人,都应了解这些法律规定,以正确处理狗咬人事件。生活中还可能遇到流浪狗伤人责任如何认定、多只狗共同伤人责任如何划分等问题。如果您在遇到狗咬人相关的法律问题时,可在本站免费问律师,专业律师会为您提供详细的解答和法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