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抚养协议是具有法律意义的约定,但在一些情形下会被认定无效。这些无效情形包括主体不合格,如不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内容违法,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或公序良俗;意思表示不真实,存在欺诈、胁迫等。了解这些无效情形,有助于保障抚养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一、他人抚养协议无效力情形有哪些

他人抚养协议若存在以下情形则不具有效力。

1、主体不合格

签订抚养协议的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例如,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抚养协议是无效的。像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他们无法独立进行民事活动,不能理解抚养协议的内容和后果,其签订的协议自然不具有法律效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超出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抚养协议,若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同样无效。

2、内容违法

抚养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比如,协议中约定免除一方支付抚养费的义务,若该约定导致被抚养人生活陷入困境,违反了法律关于父母对子女抚养义务的规定,这种约定就是无效的。再如,协议内容涉及买卖儿童等违法犯罪行为,更是严重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协议必然无效。

3、意思表示不真实

如果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抚养协议,该协议可被认定无效。例如,一方故意隐瞒自己的经济状况,让对方签订不合理的抚养协议,对方发现后可请求法院认定协议无效。

他人抚养协议无效力情形有哪些(0)

二、他人抚养协议因主体问题无效的情形

主体问题导致他人抚养协议无效主要有以下方面。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他们没有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能力,无法对抚养协议的内容和后果有清晰的认识。比如一个六岁的儿童签订了一份抚养协议,这显然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该协议不具有效力。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超范围签订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只有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才有效。对于抚养协议这种较为复杂的民事行为,若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且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协议无效。例如,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签订了一份涉及大额财产分配的抚养协议,其法定代理人未予以认可,该协议就是无效的。

3、主体不适格

签订抚养协议的主体必须是与抚养关系有直接关联的人。如果与抚养关系无关的人签订协议,如陌生人签订关于他人子女抚养的协议,该协议因主体不适格而无效。

三、他人抚养协议因内容违法无效的情形

内容违法会使他人抚养协议无效,具体如下。

1、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法律对抚养关系有明确的规定,抚养协议不能违反这些规定。例如,法律规定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若协议中约定父母完全不承担抚养责任,这种约定就是无效的。再如,关于抚养费的支付标准,若协议约定的支付金额过低,无法保障被抚养人的基本生活,违反了法律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规定,协议也可能无效。

2、违背公序良俗

抚养协议的内容应符合社会公德和善良风俗。比如,协议中约定以被抚养人从事某种不道德或违法的行为为抚养条件,这种协议违背了公序良俗,是无效的。又如,协议约定将被抚养人作为获取利益的工具,如用于商业炒作等,也会因违背公序良俗而无效。

3、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

若抚养协议的内容损害了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协议无效。例如,协议中约定将本应属于国家的财产用于抚养费用,或者通过协议损害了其他债权人的利益,这种协议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

综上所述,他人抚养协议在主体、内容、意思表示等方面存在问题时会被认定无效。在签订抚养协议时,当事人应确保主体合格、内容合法、意思表示真实。那么,在发现抚养协议无效后该如何处理?如何重新签订有效的抚养协议?如果对抚养协议的效力存在疑问,欢迎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