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拘留最后释放犯人的条件主要包括侦查后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犯罪嫌疑人符合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条件、拘留期限届满未批准逮捕等。这些条件是基于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和遵循法律程序而设定的。当出现证据不足、情节显著轻微等情况时,就可能符合释放条件。

一、刑事拘留最后释放犯人有啥条件

刑事拘留最后释放犯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侦查发现不追究刑事责任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被拘留的人,应当在拘留后的二十四小时以内进行讯问。在发现不应当拘留的时候,必须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所谓“不应当拘留”,包括犯罪行为没有发生,或者被拘留的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等情况。比如,有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不在犯罪现场,或者其行为属于正当防卫等合法行为,就不应当对其进行拘留,应立即释放。

2、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拘留后,如果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决定对其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符合相应条件的情况下,就可以被释放。例如,犯罪嫌疑人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就可以取保候审从而被释放。

3、拘留期限届满未批准逮捕

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如果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如果在这些期限内未获得批准逮捕,也应当释放犯罪嫌疑人。

刑事拘留最后释放犯人有啥条件(0)

二、刑事拘留后因证据不足释放的条件

当出现证据不足的情况时,犯罪嫌疑人也可能被释放。

1、缺乏关键证据

证据是认定犯罪的基础。如果在侦查过程中,无法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犯罪行为,那么就属于证据不足。例如,在盗窃案件中,没有现场监控录像、证人证言等直接证据,也没有其他间接证据能够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指向犯罪嫌疑人,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因证据不足而释放犯罪嫌疑人。

2、证据存在瑕疵

即使有一些证据,但这些证据在收集过程中存在程序违法等瑕疵,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也会导致证据不足。比如,通过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如果排除这些非法证据后,剩余的证据不足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那么也应当释放犯罪嫌疑人。

3、证据无法查证属实

对于收集到的证据,需要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如果证据的真实性无法得到确认,也不能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例如,证人的证言前后矛盾,且无法通过其他证据进行印证,那么该证人证言就不能作为有效证据使用。当存在大量这样无法查证属实的证据时,就可能导致因证据不足而释放犯罪嫌疑人。

三、刑事拘留后因情节轻微释放的条件

如果犯罪嫌疑人的情节轻微,也有可能被释放。

1、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对于这种情况,即使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也应当释放。比如,在一些轻微的邻里纠纷中,一方因一时冲动推搡了另一方,造成了轻微的身体擦伤,但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这种行为就可能被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构成犯罪,犯罪嫌疑人应被释放。

2、初犯、偶犯且情节轻微

对于初犯、偶犯,且犯罪情节比较轻微的,司法机关可能会从教育、感化的角度出发,对其作出释放的决定。例如,一些青少年因一时糊涂参与了轻微的盗窃行为,数额较小,且是初犯,没有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司法机关可能会考虑对其从轻处理,释放犯罪嫌疑人。

3、犯罪后有悔罪表现且情节轻微

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后有主动投案自首、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积极退赃退赔等悔罪表现,并且犯罪情节本身比较轻微的,也有可能被释放。比如,在诈骗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后主动将诈骗所得的财物退还被害人,并向被害人赔礼道歉,取得了被害人的谅解,且诈骗数额较小,情节轻微,司法机关可能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决定释放犯罪嫌疑人。

综上所述,刑事拘留最后释放犯人有多种条件,涉及证据、情节以及法律程序等多个方面。在实际案件中,这些条件的判断和适用需要依据具体的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比如,对于不同类型的犯罪,在判断证据是否充足、情节是否轻微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标准。如果你还有关于刑事拘留释放条件、证据认定、情节判断等更多相关问题,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会为你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