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被动物咬伤时,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需依据具体情况判断。一般来说,动物的饲养人或管理人通常要承担赔偿责任,若存在第三人过错致使动物伤人,受害人可向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求偿,也可向第三人求偿。在动物园动物伤人的情况下,若动物园能证明尽到管理职责则无需担责。明确这些责任主体,能帮助受害人合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被动物咬伤应向谁寻求赔偿
当被动物咬伤时,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要根据不同情形来判断。
1、一般情况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例如,甲在小区内正常行走,被乙饲养的狗咬伤,那么乙作为狗的饲养人,需要对甲进行赔偿,赔偿范围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因被咬伤而产生的合理费用。
2、第三人过错导致的情况
如果是因第三人的过错致使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比如,丙故意挑衅丁饲养的猫,导致猫抓伤了路过的戊,此时戊既可以要求丁赔偿,也可以要求丙赔偿。
3、动物园的动物造成损害
动物园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园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不承担侵权责任。例如,己在动物园参观时被猴子抓伤,如果动物园能够证明其在猴舍的设置、管理等方面已经尽到了合理的管理职责,如猴舍的防护栏符合安全标准等,那么动物园可能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二、被流浪动物咬伤应向谁寻求赔偿
被流浪动物咬伤时,赔偿责任的归属也有不同情况。
1、原饲养人或管理人
如果能找到流浪动物的原饲养人或管理人,且该动物是因为原饲养人或管理人遗弃、逃逸而成为流浪动物的,那么原饲养人或管理人仍要承担侵权责任。比如,庚将自己的宠物狗遗弃,这只狗在流浪期间咬伤了辛,庚作为原饲养人就需要对辛进行赔偿。
2、长期投喂者
长期投喂流浪动物,使流浪动物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投喂者提供的食物,投喂者与流浪动物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管理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流浪动物伤人,投喂者可能要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例如,壬长期在小区固定地点投喂流浪猫,这些流浪猫在小区内咬伤了癸,壬可能会被认定需要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3、无法确定责任主体
若无法找到原饲养人、管理人和长期投喂者,被咬伤的人可能难以获得赔偿,但可以考虑通过社会救助等途径解决部分费用问题。
三、被别人家的宠物咬伤赔偿标准是什么
被别人家的宠物咬伤后,赔偿标准主要依据实际损失来确定。
1、医疗费用
包括挂号费、检查费、治疗费、药费、住院费等因治疗被咬伤而产生的合理费用。受害人需要提供正规医疗机构出具的病历、诊断证明、费用清单等作为赔偿依据。例如,甲被乙家的宠物咬伤后,去医院进行伤口处理、注射狂犬疫苗等花费了2000元,这2000元的医疗费用乙需要进行赔偿。
2、误工费
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比如,丙被丁家宠物咬伤后,因伤休息了10天,丙每月工资为6000元,那么丙的误工费约为2000元(6000÷30×10),丁需要赔偿这部分误工费。
3、护理费
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没有收入或者雇佣护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护理期限应计算至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止。
4、其他费用
还可能包括交通费、营养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交通费根据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营养费根据受害人伤残情况参照医疗机构的意见确定;精神损害抚慰金则要根据侵权行为造成的后果等因素综合确定。
被动物咬伤后,确定赔偿责任主体和赔偿标准都需要依据具体的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来判断。在实际生活中,还可能遇到动物在寄养期间伤人、动物在运输过程中伤人等更多复杂的情况。如果您在遇到动物咬伤赔偿相关的法律问题时,欢迎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