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罪,一般情况下父母不会坐牢。因为刑事责任的承担遵循罪责自负原则,由犯罪行为人本人承担。不过,若父母存在教唆、胁迫等使未成年人犯罪的行为,或者不履行监护职责导致未成年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父母可能会承担相应刑事责任或受到其他处罚。父母在民事赔偿方面通常需承担责任。
一、未成年犯罪父母谁坐牢
一般而言,未成年犯罪,父母不会因此坐牢。刑事责任具有严格的个人属性,遵循罪责自负原则,即谁实施犯罪行为,谁承担刑事责任。未成年人犯罪,应由该未成年人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法律后果。
1、正常情况
当未成年人犯罪时,司法机关会根据其年龄、犯罪情节等因素,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相应处理。例如,对于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而父母通常不承担刑事责任。
2、特殊情况
但如果父母存在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犯罪等行为,那么父母就构成了犯罪,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比如,父母教唆未成年人去盗窃,那么父母就构成盗窃罪的教唆犯,要受到法律制裁。如果父母严重不履行监护职责,导致未成年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父母可能会被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但这并不等同于坐牢,可能是接受训诫、被要求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等。

二、未成年犯罪父母承担什么责任
未成年犯罪,父母虽一般不承担刑事责任,但要承担一定的其他责任。
1、民事赔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未成年人大多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父母作为监护人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比如,未成年人故意毁坏他人财物,父母要对财物的损失进行赔偿。
2、教育监管责任
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有教育、监管未成年人的责任。当未成年人犯罪时,说明父母在教育和监管方面存在不足。司法机关可能会要求父母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监管,必要时会责令父母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以帮助父母提升教育能力,更好地履行监护职责。
3、配合改造责任
在未成年人接受司法处理和改造过程中,父母需要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例如,在未成年人被采取强制措施或接受社区矫正期间,父母要协助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人进行监督和教育,确保未成年人遵守相关规定,积极改造。
三、未成年犯罪父母如何避免法律风险
父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避免因未成年子女犯罪带来的法律风险。
1、加强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父母要注重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意识。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让未成年人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违法犯罪行为。例如,父母可以经常给未成年人讲解法律知识,通过案例分析让他们了解犯罪的后果。
2、关注子女动态
父母要密切关注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情况。了解他们的朋友、兴趣爱好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引导。如果发现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或接触不良群体,要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比如,发现未成年人经常和有不良习惯的人在一起,父母要引导他们远离这些人。
3、履行监护职责
父母要切实履行好监护职责,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成长条件。要关心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管理,防止他们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例如,合理安排未成年人的课余时间,避免他们沉迷网络或参与不良活动。
综上所述,未成年犯罪一般情况下父母不会坐牢,但可能承担民事赔偿等其他责任。父母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关注子女动态等方式避免法律风险。在实际生活中,还存在如未成年人多次犯罪父母责任如何界定、父母不履行监护职责具体会受到怎样的处罚等相关问题。如果您在这方面有更多法律疑问,可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