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立案标准主要依据2017年相关司法解释,包括出售或提供行踪轨迹等致危害后果、非法获取或出售50条敏感信息、500条其他重要信息、5000条一般信息等情形,以及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等。这些标准为司法机关认定该罪提供了明确依据。
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立案标准主要按照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来确定。
1、信息类型和数量标准
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被他人用于犯罪的;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利用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犯罪,向其出售或者提供的;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的;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五百条以上的;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第三项、第四项规定以外的公民个人信息五千条以上的。
2、违法所得标准
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也达到立案标准。曾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受过刑事处罚或者二年内受过行政处罚,又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也会予以立案。
3、信息用途及造成后果标准
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数量或者数额达到第三项至第七项规定标准一半以上的;以及造成被害人死亡、重伤、精神失常或者被绑架等严重后果,或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都符合立案条件。

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立案后如何量刑?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立案后,量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
1、一般情节量刑
根据刑法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这里的情节严重就参考前面所述的立案标准中的各种情形。
2、情节特别严重量刑
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通常包括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数量特别巨大、违法所得数额特别高、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等情况。例如,导致众多被害人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引发社会恐慌等。
3、特殊主体量刑
如果是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这体现了对特殊主体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更严格规制。
三、如何认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的“公民个人信息”?
认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的“公民个人信息”至关重要。
1、定义范围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公民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
2、识别性特征
“公民个人信息”强调能够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其活动情况。比如,单独的姓名可能无法准确识别特定个人,但如果与身份证号码、住址等信息结合,就可以明确指向特定自然人。行踪轨迹信息能够反映特定自然人的活动情况,也属于公民个人信息的范畴。
3、信息载体和形式
信息的载体和形式多样,既可以是电子形式,如存储在电脑、手机中的数据;也可以是其他形式,如纸质文件记录的信息。只要符合能够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反映其活动情况这一特征,都应认定为公民个人信息。
综上所述,了解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立案标准、量刑以及“公民个人信息”的认定等内容,对于维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和打击相关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活中,还可能存在如何收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证据、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民事赔偿等相关问题。如果您在这些方面有法律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