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鉴定被终止存在多种法律情形。主要包括委托方主动要求终止、无法获取必要鉴定材料、当事人不予配合以及其他导致鉴定无法继续的情况等。了解这些情形有助于当事人在医疗纠纷处理中正确应对,明确自身权利义务。
一、医疗纠纷鉴定被终止的法律情形有哪些
医疗纠纷鉴定被终止存在多种法律情形。
1、委托方主动终止
委托方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主动要求终止鉴定。比如,医患双方在鉴定过程中达成了和解协议,认为无需继续进行鉴定来确定责任和赔偿等问题。此时,委托方可以向鉴定机构提出终止鉴定的申请,鉴定机构在核实情况后会终止鉴定程序。
2、无法获取必要鉴定材料
鉴定需要有充分的材料作为依据,若关键材料缺失且无法补充,鉴定将无法继续。例如,患者的病历资料部分丢失,且医院无法提供有效的备份,导致鉴定机构无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过程,这种情况下鉴定机构可能会终止鉴定。
3、当事人不予配合
在鉴定过程中,当事人有配合的义务。如果患者或医疗机构拒绝提供相关材料、拒绝进行必要的检查等,导致鉴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鉴定机构可以决定终止鉴定。比如患者拒绝进行尸检,使得无法明确死因,从而无法进行准确的医疗过错鉴定。
4、其他导致鉴定无法继续的情况
如鉴定机构遇到不可抗力因素,如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导致鉴定工作无法按计划进行,也可能会终止鉴定。如果出现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鉴定机构也会依法终止鉴定。

二、医疗纠纷鉴定因材料缺失被终止的情况
医疗纠纷鉴定因材料缺失被终止是较为常见的情形。
1、病历资料不完整
病历是医疗纠纷鉴定的重要依据,涵盖患者的症状、诊断、治疗过程等关键信息。若病历记录不完整,如手术记录缺失关键步骤、医嘱单存在涂改且无法核实等,鉴定机构难以对医疗行为进行全面评估,可能会终止鉴定。
2、检查检验报告缺失
各类检查检验报告能反映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发展。例如,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报告丢失,或者实验室检验结果记录不准确,会影响对患者病情的准确判断,进而导致鉴定无法继续。
3、材料真实性存疑
如果鉴定机构发现提供的材料存在伪造、篡改等问题,会对鉴定结果的可靠性产生严重影响。在无法确定材料真实性的情况下,鉴定机构为保证鉴定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会终止鉴定程序。
4、补充材料困难
即使鉴定机构要求补充材料,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补充完整。比如患者转院后原医院拒绝提供完整病历,或者相关检查机构无法提供原始报告等,最终导致鉴定因材料问题而终止。
三、医疗纠纷鉴定因当事人不配合被终止的情形
当事人不配合是导致医疗纠纷鉴定被终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1、拒绝提供材料
医疗机构可能出于某些考虑,拒绝提供患者的病历资料、手术记录等关键材料。患者也可能拒绝提供自己掌握的相关材料,如在院外的检查报告等。这种不提供材料的行为使得鉴定机构无法获取全面信息,鉴定工作难以推进。
2、拒绝接受检查
在鉴定过程中,为了明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医疗行为的影响,可能需要患者进行一些检查。但患者可能因担心费用、身体不适等原因拒绝检查。例如,在医疗过错鉴定中,需要对患者进行伤残等级鉴定,患者拒绝配合检查,导致无法确定伤残程度,鉴定只能终止。
3、干扰鉴定工作
当事人可能会采取一些干扰鉴定工作的行为,如在鉴定听证会上无理取闹、威胁鉴定人员等。这种行为破坏了鉴定的正常秩序,影响鉴定工作的顺利进行,鉴定机构可能会决定终止鉴定。
4、不履行其他配合义务
除了上述情况外,当事人还可能存在其他不配合的行为。比如不按时参加鉴定听证会、不按要求提供书面陈述意见等,这些都可能导致鉴定无法正常开展而被终止。
医疗纠纷鉴定被终止的法律情形多样,无论是因材料问题还是当事人不配合等,都会对医疗纠纷的处理产生重要影响。了解这些情形有助于医患双方在医疗纠纷发生时正确应对鉴定程序。如果您在医疗纠纷鉴定过程中遇到其他相关问题,如对终止鉴定的决定有异议、不知道如何补充材料等,都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的专业律师会为您提供详细的解答和法律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