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与医患关系发生纠纷适用的法律有《民法典》《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等。《民法典》从民事侵权角度规范医疗损害责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针对医疗事故的处理有专门规定;《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侧重于纠纷的预防与处理。这些法律在不同方面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一、医疗纠纷与医患关系发生纠纷适用什么法律

当医疗纠纷与医患关系发生纠纷时,适用的法律主要有以下几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对医疗损害责任作出了规定,明确了医疗机构在医疗活动中因过错造成患者损害应承担的侵权责任。例如,规定了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应当及时向患者具体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明确同意;不能或者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明确同意。如果医疗机构违反这些告知义务,给患者造成损害的,要承担赔偿责任。

2、《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该条例主要针对医疗事故的处理。它明确了医疗事故的定义、分级,以及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行政处理与监督、赔偿等内容。比如,对医疗事故进行分级,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分为一级到四级,不同等级的医疗事故对应不同的赔偿标准。

3、《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

此条例侧重于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程序。它规定了医疗机构在医疗纠纷预防方面的义务,如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机制等。在处理方面,规定了协商、调解、诉讼等多种纠纷解决途径。

医疗纠纷与医患关系发生纠纷适用什么法律?(0)

二、医疗纠纷与医患关系发生纠纷适用的民事法律

在民事法律方面,除了《民法典》外,还有一些相关规定也适用于医疗纠纷。

1、《民法典》中的合同编

医患之间实际上存在着医疗服务合同关系。患者到医疗机构就医,接受医疗服务,医疗机构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并收取费用。如果医疗机构违反合同约定,如未能按照约定的质量、时间等提供医疗服务,患者可以依据合同编的相关规定要求医疗机构承担违约责任。

2、民事证据规则

在医疗纠纷民事诉讼中,证据规则至关重要。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原则,患者需要对医疗机构存在过错、自己受到损害以及过错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医疗机构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等,可能会适用举证责任倒置。

3、精神损害赔偿相关规定

如果医疗纠纷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损害,患者可以依据《民法典》中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要求医疗机构进行赔偿。例如,因医疗事故导致患者残疾、死亡等严重后果,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患者或家属有权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三、医疗纠纷与医患关系发生纠纷适用的行政法律

在医疗纠纷与医患关系发生纠纷时,行政法律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该条例对医疗机构的设立、执业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如果医疗机构违反条例规定,如未经批准擅自开展诊疗活动、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等,卫生行政部门可以依据该条例对其进行行政处罚

2、《执业医师法》

此法律对医师的执业规则、考核和培训、法律责任等作出了规定。医师在执业过程中如果违反法律规定,如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或者技术操作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给予警告、暂停执业活动、吊销执业证书等行政处罚。

3、《护士条例》

该条例规范了护士的执业注册、权利和义务等内容。护士在执业过程中如果违反条例规定,如发现患者病情危急未立即通知医师、泄露患者隐私等,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视情节给予警告、暂停执业活动直至吊销其护士执业证书等处罚。

综上所述,医疗纠纷与医患关系发生纠纷适用多部法律,包括民事、行政等方面的法律。这些法律从不同角度保障了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在实际处理医疗纠纷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准确适用法律。那么,在医疗纠纷中如何准确收集有效的证据?不同类型的医疗纠纷在法律适用上有哪些细微差别?如果您有这些或其他法律问题,都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获取专业的法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