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预算收入是政府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范围界定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一般包括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等。税收涵盖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非税收入有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准确界定公共预算收入范围,对保障政府职能履行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意义重大。
一、公共预算收入的范围是怎样界定的
公共预算收入的范围界定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来进行的。税收收入是公共预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点。例如,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企业所得税是对我国内资企业和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这两种税收都为政府提供了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
1、非税收入方面
它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专项收入是根据特定需要由国务院批准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由财政部批准,设置、征集和纳入预算管理、有专门用途的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有关规定,依照国务院规定程序批准,在向公民、法人提供特定服务的过程中,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向特定服务对象收取的费用。
2、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这是指国家机关、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源(资产)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等。准确界定公共预算收入范围,有助于保障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持。

二、公共预算收入范围界定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公共预算收入范围界定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是规范政府预算行为的基本法律。该法对预算收入的范围、分类等进行了原则性规定,明确了公共预算收入应包括税收收入、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等。这为公共预算收入范围的界定提供了基础性的法律框架。
1、税收相关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等,详细规定了各类税收的征收范围、税率、征收方式等,进一步明确了税收收入在公共预算收入中的具体构成。这些法律法规确保了税收征收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也为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部分的界定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
2、非税收入管理的相关规定
财政部等部门出台的关于非税收入管理的办法,对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非税收入的范围、征收程序、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这些规定使得非税收入的界定更加清晰,防止了乱收费等现象的发生,保障了公共预算收入的合理、合法取得。
三、公共预算收入范围界定不准确会有什么后果
公共预算收入范围界定不准确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从政府财政管理角度来看,如果收入范围界定过窄,会导致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金不足。这将影响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能力,例如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会受到限制。学校可能无法改善教学条件,医院可能无法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会滞后,从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1、对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影响
若收入范围界定不准确,可能会出现不合理的收费现象。比如将不应纳入公共预算收入的项目纳入,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负担会加重。企业可能因为过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而减少生产投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社会公众可能会因为不合理的收费而降低生活质量,减少消费,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
2、对财政秩序的破坏
收入范围界定不准确还会破坏财政秩序。可能导致财政资金的管理混乱,出现资金挪用、浪费等问题。同时,也会影响政府财政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得预算编制无法准确反映实际的财政收入情况,进而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决策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公共预算收入范围的准确界定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政府财政的正常运行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还影响着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在实际操作中,还可能存在如何动态调整公共预算收入范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等问题。如果您对公共预算收入范围界定等相关法律问题还有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