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侵犯商标权产品需承担民事、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民事上要赔偿损失;行政上可能面临责令停止销售、没收销毁侵权商品、罚款等;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承担刑事责任

一、销售侵犯商标权产品会承担怎样法律责任

销售侵犯商标权产品需要承担多方面的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

根据《商标法》规定,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侵权人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权利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商标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对恶意侵犯商标专用权,情节严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赔偿数额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2、行政责任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主要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违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的,可以处违法经营额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可以处二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五年内实施两次以上商标侵权行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当从重处罚。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并说明提供者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销售。

3、刑事责任

如果销售侵犯商标权产品情节严重,可能构成犯罪。依据《刑法》规定,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销售侵犯商标权产品会承担怎样法律责任(0)

二、销售侵犯商标权产品的行政罚款标准是怎样的

销售侵犯商标权产品的行政罚款有明确的标准和考量因素。

1、依据违法经营额确定罚款幅度

当违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处违法经营额五倍以下的罚款。例如,若某商家销售侵犯商标权产品的违法经营额为十万元,那么罚款可能在五万至五十万元之间。而对于没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情况,可以处二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这体现了根据违法经营规模来确定罚款力度,以起到惩戒和规范市场秩序的作用。

2、考虑违法情节

对于五年内实施两次以上商标侵权行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当从重处罚。所谓其他严重情节,可能包括销售的侵权产品对消费者造成了人身伤害、对商标权人的声誉造成了重大损害等。从重处罚旨在对屡教不改和情节恶劣的侵权行为进行更严厉的打击,维护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和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3、合法来源抗辩下的处理

如果销售者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并说明提供者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销售,而不进行罚款处罚。这体现了法律在打击侵权行为的同时,也保障了善意销售者的合法权益。

三、销售侵犯商标权产品构成犯罪的情形有哪些

销售侵犯商标权产品在特定情形下会构成犯罪。

1、主观明知

构成犯罪要求销售者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这里的“明知”包括确切知道和应当知道两种情况。例如,销售者收到过商标权人的警告函,仍然继续销售该侵权商品,就属于确切知道;如果商品的价格明显低于市场正常价格,且商品的质量、包装等存在明显瑕疵,销售者应当意识到该商品可能是侵权商品,而仍然进行销售,就属于应当知道。

2、达到一定数额或情节严重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属于刑法规定的“数额较大”;销售金额在二十五万元以上的,属于刑法规定的“数额巨大”。即使销售金额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如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等,也可能构成犯罪。例如,销售的侵权药品导致消费者健康受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不良影响,即使销售金额未达到标准,也可能被认定为犯罪。

3、法律依据

《刑法》对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做出了明确规定,目的是严厉打击严重的商标侵权犯罪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销售侵犯商标权产品会面临民事、行政和刑事等多方面的法律责任。相关法律责任的判定涉及诸多因素,如侵权情节、销售金额等。那么,销售者如何证明自己不知道所售商品侵犯商标权?在面临商标侵权指控时,销售者应如何应对?如果你有这些相关法律问题,都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你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