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可能承担民事、行政和刑事等多方面法律后果。民事上需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责任;行政上可能面临拘留、罚款;刑事上严重的造谣行为会构成犯罪,受到刑罚处罚。
一、造谣承担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造谣需承担的法律后果是多维度的。
1、民事责任
造谣行为往往会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荣誉权等人格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被侵权人有权要求造谣者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例如,若造谣导致他人名誉受损,使其社会评价降低,被侵权人可通过民事诉讼要求造谣者在一定范围内澄清事实,恢复其名誉,并可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2、行政责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比如在网络上编造虚假的疫情信息并传播,造成社会恐慌,就可能面临行政拘留和罚款。
3、刑事责任
严重的造谣行为会触犯刑法。以造谣诽谤他人为例,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网络造谣承担的法律后果
网络造谣由于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其造成的影响更为恶劣,法律后果也较为严重。
1、民事方面
在网络环境下,造谣信息可能瞬间传遍全球,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更为严重。被侵权人可以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若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例如,在网络平台上有人发布造谣文章诋毁他人,平台在接到被侵权人通知后未及时处理,那么平台要对扩大的损害部分负责。
2、行政方面
网络造谣同样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在网络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公安机关有权依法进行处罚。如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编造虚假警情信息,造成当地社会秩序混乱,行为人将面临行政拘留和罚款。
3、刑事方面
网络造谣达到一定程度会构成犯罪。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情节严重”,构成诽谤罪。同时,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在网络环境下也更为常见,一些人出于各种目的在网络上编造传播虚假的疫情、灾情等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三、恶意造谣承担的法律后果
恶意造谣主观恶意明显,其法律后果相较于一般造谣更为严重。
1、民事赔偿加重
恶意造谣者主观上具有故意损害他人名誉的恶意,在民事赔偿方面,法院可能会根据其恶意程度,判决其承担更高的精神损害赔偿金额。例如,恶意编造虚假事实并广泛传播,导致被侵权人精神受到极大伤害,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法院在判决精神损害赔偿时会考虑其恶意情节,给予被侵权人更充分的赔偿。
2、行政处罚从重
公安机关在对恶意造谣行为进行处罚时,会考虑其主观恶意因素,在法定处罚幅度内从重处罚。若恶意造谣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即使情节相对较轻,也可能会给予较重的行政拘留和罚款。
3、刑事处罚更严
恶意造谣构成犯罪的,在量刑时会更严厉。如恶意诽谤他人,造成他人自杀等严重后果的,法院在量刑时会在法定刑幅度内从重处罚。恶意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且造成恶劣影响的,也会受到更重的刑事处罚。
综上所述,造谣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环境下,无论是一般造谣还是恶意造谣,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比如造谣对商业信誉的影响、未成年人造谣的责任承担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您在生活中遇到与造谣相关的法律问题,欢迎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