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在我国,一般诉讼时效为三年,诉讼时效会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了解诉讼时效对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也就是说,当债权人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向债务人主张权利,超过这个时间后,若债务人以诉讼时效已过进行抗辩,债权人的胜诉权就可能丧失。

1、设立目的

诉讼时效制度的设立主要有以下目的。一是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避免权利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保障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二是有利于法院及时、正确地处理民事纠纷,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证据可能会灭失或难以收集,诉讼时效可以减少这种情况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2、我国法律规定

在我国,根据《民法典》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什么是诉讼时效?(0)

二、诉讼时效的中断情形有哪些

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中断的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

1、提起诉讼或仲裁

当权利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时,表明其积极主张权利,诉讼时效中断。例如,甲借给乙一笔钱,约定还款期限已过,甲向法院起诉乙要求还款,从甲向法院提交起诉状之日起,诉讼时效中断,待法院作出判决或仲裁机构作出裁决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2、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

权利人直接向义务人提出履行义务的要求,也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比如甲通过书面信函、短信、微信等方式向乙催讨欠款,只要有证据证明乙收到了催款信息,诉讼时效就会中断。

3、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如果义务人向权利人表示同意履行义务,同样会引起诉讼时效中断。例如乙向甲承诺会在某个时间还款,那么从乙作出承诺时起,诉讼时效中断,重新计算。

三、诉讼时效过期后有什么后果

当诉讼时效过期后,会产生一系列的法律后果。

1、债务人获得抗辩权

诉讼时效届满后,债务人可以以诉讼时效已过为由进行抗辩。如果债务人在诉讼中提出了诉讼时效抗辩,法院经审查认为诉讼时效确实已经届满,将判决驳回债权人的诉讼请求。比如甲起诉乙偿还借款,乙以诉讼时效已过进行抗辩,法院查明属实后,会判决甲败诉。

2、实体权利并不消灭

虽然诉讼时效过期后债权人丧失了胜诉权,但其实体权利本身并没有消灭。也就是说,债权人仍然有权要求债务人还款,只是不能通过法院强制债务人履行还款义务。如果债务人自愿还款,债权人仍然有权接受,债务人不能以诉讼时效已过为由要求债权人返还。

3、影响权利的实现

诉讼时效过期会给债权人的权利实现带来很大困难。因为一旦债务人行使抗辩权,债权人就很难通过法律途径强制讨债,这可能导致债权人的债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诉讼时效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它关系到权利人能否顺利实现自己的权利。了解诉讼时效的概念、中断情形以及过期后的后果等内容十分必要。在实际生活中,还可能会遇到诉讼时效的中止、特殊诉讼时效的适用等相关问题。如果您在这些方面存在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的专业律师会为您解答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