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冤枉肇事逃逸不会被判刑。若确实是被冤枉,意味着不存在肇事逃逸的犯罪事实,不应承担刑事责任。但如果是被错误定罪判刑,后续可以通过申诉等法律途径来纠正错误判决。

在司法实践中,判定肇事逃逸并进行刑事处罚是需要严格依据法律规定和证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这里的前提是行为人确实实施了肇事逃逸的行为。如果是被冤枉,可能是证据存在问题或者侦查、审判过程出现错误。在我国的司法体系中,遵循“疑罪从无”的原则,即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就不能认定其有罪。所以,被冤枉的情况下是不应该被判刑的。

如果当事人被错误地判定为肇事逃逸并被判刑,那么可以通过申诉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申诉是指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的要求重新处理的请求。当事人可以收集能够证明自己无罪的证据,如不在场证明、证人证言等,向相关司法机关提出申诉。司法机关在接到申诉后,会对案件进行重新审查,如果发现原判决、裁定确有错误,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进行再审。再审可能会撤销原判,宣告当事人无罪。

被冤枉肇事逃逸本身不会导致判刑,而一旦遭遇错误判决,当事人有合法的途径来纠正错误,恢复自己的名誉和合法权益。

冤枉肇事逃逸判几年刑(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三条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