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违法可能属于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严重时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行为。

从民事违法角度来看,当合同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但不涉及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不构成犯罪时,通常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比如,《民法典》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若合同双方签订的合同违反了这些强制性规定,就会导致合同无效。例如,甲和乙签订的合同中约定买卖国家禁止流通的文物,此合同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而无效,双方可能需要承担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这种情况下,合同违法主要是在平等主体之间产生的法律后果,通过民事诉讼等方式来解决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若合同违法涉及到行政管理方面的规定,就可能构成行政违法行为。比如,一些特殊行业的经营需要特定的资质,若企业在没有相应资质的情况下签订合同开展经营活动,就违反了行政管理法规。以建筑行业为例,未取得相应建筑资质的企业与他人签订建筑工程合同,相关行政部门可以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如罚款、责令停业整顿等。这是因为这种行为扰乱了市场的行政管理秩序,损害了公共利益和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在某些情况下,合同违法可能构成刑事犯罪。例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就构成合同诈骗罪。根据《刑法》规定,会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这种合同违法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益,还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的稳定。所以,合同违法的性质需要根据具体的违法情形和后果来综合判断。

合同违法属于什么违法行为(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五十三条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五十七条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