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纠纷时效一般适用三年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自继承开始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诉讼

在法律规定中,遗产纠纷属于民事纠纷的范畴,其诉讼时效的计算有着明确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对于遗产纠纷而言,这三年的起算点是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

所谓“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一种法律上的判断标准。例如,当继承人发现自己应得的遗产份额被其他继承人私自侵占,或者在分割遗产时被不合理地剥夺了部分权益,从其发现这些情况的那一刻起,就可以认为其知道权利受到了损害。如果继承人由于自身疏忽等原因,未能及时发现权益受损,但按照一般的常理和情况,其本应能够发现,那么也会被认定为“应当知道”。

法律还设定了一个最长的保护期限,即自继承开始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诉讼。继承开始的时间是被继承人死亡之时。这一规定是为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避免时间过长导致证据难以收集、法律关系过于复杂等问题。

在实际的遗产纠纷中,诉讼时效的计算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等,这些情况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如果因不可抗力等法定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遗产纠纷时效怎么计算的(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