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分割需先确定遗产范围,有遗嘱或遗赠扶养协议的按其内容分割,没有则按法定继承分割,分割时要遵循一定原则并采用合理方法。
要明确遗产的范围。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像公民的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林木、牲畜、家禽、文物、图书资料、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著作权和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等都可能属于遗产范畴,但需注意,与被继承人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义务、他人的财产等不属于遗产。
如果被继承人立有遗嘱或与他人签订了遗赠扶养协议,那么应优先按照遗嘱或遗赠扶养协议来分割遗产。遗嘱继承体现了被继承人对自己财产处分的意愿,只要遗嘱是合法有效的,就应尊重其内容进行遗产分配。遗赠扶养协议则是扶养人承担被扶养人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按照协议约定来处理遗产。
若没有遗嘱和遗赠扶养协议,就按照法定继承来分割遗产。法定继承有一定的顺序,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但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在遗产分割的方法上,可根据遗产的性质和特点来选择。对于可分物,可以进行实物分割;对于不宜分割的遗产,可以采取折价、适当补偿或者共有等方法处理。例如,对于房屋等不动产,如果继承人都希望取得房屋,可以通过协商由部分继承人给予其他继承人适当补偿的方式来解决;如果都不想要房屋,可以将房屋出售后分割价款。遗产分割要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公平合理地进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七十条
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下列条款: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
(二)标的;
(三)数量;
(四)质量;
(五)价款或者报酬;
(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七)违约责任;
(八)解决争议的方法。
当事人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订立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七百零五条
租赁期限不得超过二十年。超过二十年的,超过部分无效。租赁期限届满,当事人可以续订租赁合同;但是,约定的租赁期限自续订之日起不得超过二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