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行为的认定条件主要包括欺诈方具有欺诈的故意、实施了欺诈行为、被欺诈方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被欺诈方基于错误认识作出意思表示。

欺诈方需具有欺诈的故意。这是认定欺诈行为的主观要件。欺诈的故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使相对人陷于错误的故意,即欺诈方明知自己告知对方的情况是虚假的且会使被欺诈人陷入错误认识,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二是有使相对人基于错误认识而作出意思表示的故意。例如,商家明知某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却故意隐瞒该情况,其目的就是让消费者基于不知情而购买该商品,这就体现了欺诈的故意。

欺诈方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可以表现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作为的欺诈是指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比如商家宣传某款护肤品有美白、祛斑、抗皱等多种功效,但实际上该产品根本不具备这些功效,这就是典型的故意告知虚假情况。不作为的欺诈是指故意隐瞒真实情况,像房屋出卖人故意隐瞒房屋曾发生过严重火灾事故的情况,这就属于不作为的欺诈行为。

被欺诈方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也就是说,被欺诈方的错误认识与欺诈方的欺诈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被欺诈方的错误认识不是由欺诈行为引起的,那么就不构成欺诈。例如,消费者因为自己的误解而认为某商品有某种特殊功能,即使商家没有进行准确说明,但该说明并非导致消费者错误认识的直接原因,就不能认定商家构成欺诈。

被欺诈方基于错误认识作出意思表示。被欺诈方在因欺诈行为陷入错误认识后,按照欺诈方的意愿作出了意思表示。比如消费者因为商家的虚假宣传而购买了商品,这就是基于错误认识作出的购买意思表示。只有同时满足以上这些条件,才能认定为欺诈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