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决书下来后,并非立即进入强制执行冻结财产账户阶段。生效判决书规定的履行期限届满后,若义务人未履行义务,权利人可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受理申请后,一般会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采取冻结财产账户等执行措施,但实际执行时间因具体情况而异。

判决书生效是启动强制执行程序的前提。对于一审民事判决书,若当事人未上诉,在送达之日起15日后生效;对于二审判决书,自作出之日起生效。生效后,会有一个履行期限,这个期限由判决书明确规定,比如规定被告在判决书生效后10日内履行还款义务等。

在履行期限届满后,若义务人仍未履行义务,权利人有权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申请时需提交强制执行申请书、生效法律文书等相关材料。法院在收到申请后,会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立案。

关于法院采取冻结财产账户等执行措施的时间,法律规定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一般情况下,法院立案后会尽快采取执行行动,但具体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

一方面,法院执行案件数量众多,执行资源有限,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排队等待情况。另一方面,执行过程中需要进行调查、查询等工作,以确定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如果能够快速查明被执行人的银行账户信息,法院可能会较快采取冻结措施;但如果被执行人故意隐匿财产、转移资金,增加了执行难度,那么冻结财产账户的时间就会相应延长。

在紧急情况下,比如不立即采取保全措施将会使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时,权利人在起诉前或诉讼过程中也可以申请财产保全,法院裁定保全后会立即执行冻结财产账户等措施,这与判决书生效后的强制执行有所不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七十六条

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七十八条

借款人可以在还款期限届满前向贷款人申请展期;贷款人同意的,可以展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六十七条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