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签劳动合同发生工伤,仲裁流程主要包括确认劳动关系、申请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仲裁等步骤。
由于没签劳动合同,第一步需要通过劳动仲裁来确认劳动关系。劳动者要收集相关证据,这些证据对于确认劳动关系至关重要。比如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像银行转账流水,上面会清晰显示用人单位给劳动者发放工资的情况;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这些证件是劳动者在单位工作的直接体现;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考勤记录,能反映劳动者的出勤情况,证明其在单位的工作时间;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收集好证据后,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申请书中应写明双方信息、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等内容。
在确认劳动关系后,要进行工伤认定。需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申请时要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其他证明材料、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等。
接着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
在完成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后,若就工伤赔偿等问题与用人单位协商不成,劳动者可以再次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相应的工伤待遇,如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伤残补助金等。仲裁委员会受理后会安排开庭审理,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陈述进行裁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八十五条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