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受伤没劳动合同,依然可以要求赔偿。一般要先确定劳动关系,再进行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最后根据鉴定结果享受相应工伤待遇;若无法认定工伤,可按人身损害赔偿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
在工地受伤但没有劳动合同的情况下,第一步需要确定劳动关系。由于没有书面劳动合同,就需要收集其他能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比如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考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确定劳动关系后,要进行工伤认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果单位未在规定时间内申请,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
根据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的结果,职工可以享受相应的工伤待遇,包括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伤残津贴、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
若经过努力无法认定工伤,也可以按照人身损害赔偿向法院起诉。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证明在工地工作时受伤的事实以及雇主或相关责任方存在过错。赔偿项目一般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等,构成伤残的还应赔偿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十九条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十条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