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侵占罪和侵占罪是两种不同的犯罪,判决依据《刑法》等相关法律,根据犯罪情节、数额等因素量刑。职务侵占罪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等;侵占罪一般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等。

职务侵占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这里的数额标准,在司法实践中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有所调整。比如在一些地区,数额较大的标准可能是三万元以上,数额巨大的标准可能是一百万元以上。判断是否构成职务侵占罪,关键在于犯罪主体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且利用了职务便利。例如,公司的财务人员利用自己掌管公司资金的职务便利,将公司的资金私自挪用并据为己有,达到相应数额标准,就构成职务侵占罪。

侵占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侵占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即需要被害人自行向法院提起诉讼。例如,甲将自己的贵重物品交给乙保管,乙后来将该物品非法占为己有,在甲要求归还时拒不退还,且物品价值达到数额较大标准,甲就可以向法院起诉乙构成侵占罪。

职务侵占罪和侵占罪在犯罪主体、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法院在判决时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依据法律规定作出公正的裁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四十四条

法庭辩论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一)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

(二)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

(三)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

(四)互相辩论。

法庭辩论终结,由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