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罪有过失犯罪。在我国刑法中,与爆炸相关的过失犯罪为过失爆炸罪。
在刑法体系里,犯罪行为依据主观方面可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爆炸罪通常指的是故意实施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但同时,还存在因过失引发爆炸的情况,这就涉及到过失爆炸罪。
过失爆炸罪的构成要件:从主体上看,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构成。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引发爆炸的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爆炸的危害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在客观方面,必须实施了过失引起爆炸的行为,并且该行为危害到了公共安全,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行为人由于不熟悉易燃易爆物品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在操作过程中因疏忽而引发爆炸;或者在维修燃气管道等设施时,因过于自信自己的技术,没有按照规范操作,导致燃气泄漏并引发爆炸等情况。
与爆炸罪(故意犯罪)的区别: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主观方面。爆炸罪是故意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爆炸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爆炸罪是由于行为人主观上的过失导致的。在量刑上也有明显差异,爆炸罪(故意犯罪)的量刑相对较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而过失爆炸罪,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三十八条
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一)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二)住院伙食补助费;
(三)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四)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
(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七)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八)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
(九)劳动能力鉴定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