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微伤不调解3个月后,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处理方式。若案件处于行政程序,公安机关可依法作出行政处罚;若涉及民事赔偿,当事人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在治安案件中,轻微伤不调解且过了3个月的情况较为常见。从行政程序方面来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等情节较轻的治安案件,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不履行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给予处罚。即便3个月过去了,只要在治安案件的追究时效内(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六个月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不再处罚),公安机关依然有权对违法行为人进行处罚,可能会根据具体情节给予警告、罚款或者行政拘留等处罚。
例如,甲和乙因琐事发生冲突,乙被打成轻微伤,双方未能达成调解协议。3个月后,公安机关经过调查,认定甲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规定,就可以对甲作出罚款5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从民事赔偿角度而言,被侵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诉讼时效一般为三年,所以3个月后仍在诉讼时效内。被侵权人可以收集相关证据,如医院的诊断证明、病历、医疗费发票、误工证明等,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比如,丙被丁打伤致轻微伤,双方未调解成功。3个月后,丙准备好相关证据向法院起诉丁,要求丁赔偿自己的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法院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具体情况进行审理和判决。
轻微伤不调解3个月后,无论是行政程序还是民事程序,都有相应的途径来解决纠纷和维护权益。
法律依据:
《民法典》 第五百九十五条
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第五百九十六条
买卖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标的物的名称、数量、质量、价款、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包装方式、检验标准和方法、结算方式、合同使用的文字及其效力等条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