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认定书出来后的流程主要包括赔偿调解、行政处罚以及刑事诉讼(若构成犯罪)等。

当肇事逃逸认定书出来后,赔偿方面。认定书是确定双方责任的重要依据,根据认定书中所划分的责任比例,双方当事人可以就赔偿事宜进行协商。若双方能够达成一致意见,可签订赔偿协议,肇事方按照协议履行赔偿义务。赔偿的范围通常涵盖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等。如果造成受害人残疾的,还需要赔偿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等;造成受害人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等费用。

若双方无法就赔偿问题达成一致,受害人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会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工作,促使双方达成赔偿协议。若调解仍然不成功,受害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通过法律途径要求肇事方进行赔偿。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会依据认定书以及相关证据进行审理和判决。

在行政处罚方面,对于肇事逃逸的行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逃逸者进行处罚。一般情况下,肇事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会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同时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如果肇事逃逸行为构成犯罪,如造成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逃逸情节的,就会被以交通肇事罪追究刑事责任。此时,公安机关会进行立案侦查,收集相关证据,之后将案件移送至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检察机关会根据案件情况决定是否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一旦进入刑事诉讼程序,法院会根据犯罪事实、情节以及法律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定罪量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第二条

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

第四条

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三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