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故意伤人,最高可能判处无期徒刑。不过最终量刑会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犯罪情节等因素综合判定。
在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刑法》有着明确且特殊的规定。要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阶段来分析。
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等严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于故意伤人罪的量刑,《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但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刑法》规定,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同时,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所以,即使未成年人实施了极其严重的故意伤害行为,最高的刑罚为无期徒刑。
在司法实践中,法官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量刑。比如犯罪的动机、手段、造成的后果、未成年人的一贯表现、犯罪后的悔罪态度等。如果未成年人是初犯、偶犯,且在犯罪后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取得被害人谅解等,都可能会对量刑产生影响,从而获得相对较轻的处罚。对于未成年故意伤人罪的量刑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目的是在惩罚犯罪的同时,更注重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改造。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六十七条
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
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
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