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获得辞职经济补偿金,需先确定自身情况是否符合法定支付情形,然后收集相关证据,与单位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通过劳动仲裁、诉讼等法律途径维权。
明确可获得经济补偿金的情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存在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等过错时,劳动者主动辞职,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也需支付经济补偿。
收集相关证据。证据是维权的关键,劳动者要收集能证明劳动关系、工资水平、工作年限以及用人单位存在过错的证据。比如劳动合同可证明双方的劳动关系;工资条、银行工资流水记录能确定工资数额;考勤记录、工作证、同事证言等可证明工作年限;若因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保辞职,社保缴费记录可作为证据;若因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辞职,工资发放记录等可作为证据。
与用人单位协商。劳动者可以先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说明自己符合获得经济补偿金的情形,要求用人单位依法支付。在协商过程中,要注意保留相关的沟通记录,如聊天记录、邮件等。协商时要保持理性和冷静,以合法合理的方式表达诉求。
如果协商不成,可申请劳动仲裁。劳动者应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申请时需提交仲裁申请书、身份证明、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等。仲裁委员会受理后会安排开庭审理,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陈述进行裁决。
若对仲裁结果不服,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和相关证据,由法院进行审理和判决。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能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