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犯罪通常由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员承担责任。

在法律层面,对于企业犯罪的责任认定有着明确的规定。企业犯罪是指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实施的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

企业承担责任:企业作为犯罪主体,可能会面临刑事处罚。在我国刑法中,对单位犯罪实行双罚制,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企业承担责任的方式主要是财产刑,例如被判处罚金。这是因为企业是一个组织体,对其进行自由刑等处罚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而通过罚金可以对企业的经济利益进行制裁,起到惩戒和预防犯罪的作用。

相关责任人员承担责任:相关责任人员包括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在企业犯罪中起决定、批准、授意、纵容、指挥等作用的人员,一般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如董事长、总经理等。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在企业犯罪中具体实施犯罪并起较大作用的人员,既可以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也可以是企业的职工,包括聘任、雇佣的人员。这些人员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根据犯罪的具体情况,可能会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等刑罚。

例如,在一些环境污染犯罪案件中,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违反国家规定排放污染物。企业会被判处罚金,而企业的负责人以及直接实施排污行为的员工,会根据其在犯罪中的作用和情节轻重,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企业犯罪的责任承担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员在犯罪中的作用和行为,以确保法律的公正和有效实施。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