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驾驶分为饮酒驾驶和醉酒驾驶,饮酒驾驶的标准是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醉酒驾驶的标准是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
在我国,对于酒后驾驶的判定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标准,这一标准主要依据人体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来确定。之所以以血液酒精含量作为判定标准,是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会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人体的醉酒程度。
饮酒驾驶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当人体摄入一定量的酒精后,酒精会逐渐被吸收进入血液,当血液酒精含量达到这个区间时,虽然驾驶者可能意识还比较清醒,但酒精已经对其神经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会导致反应能力下降、判断力减弱等,从而增加了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醉酒驾驶则是更为严重的违法行为,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在这个酒精含量水平下,酒精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抑制和损害,驾驶者的反应速度、协调能力、视觉和听觉等都会受到极大影响,甚至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失去对车辆的有效控制等情况,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都大幅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人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存在差异,同样的饮酒量在不同人身上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血液酒精含量。而且,酒后驾驶不仅会危及自己的生命安全,还会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应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杜绝酒后驾驶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百九十七条
不动产或者动产可以由两个以上组织、个人共有。共有包括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
第二百九十八条
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按照其份额享有所有权。
第二百九十九条
共同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共同享有所有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