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买卖合同存在多种无效情形,主要包括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订立的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违背公序良俗的合同;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合同。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订立的买卖合同无效。在商业活动中,有时双方为了达到某种非法目的或规避某些规定,会签订一份表面的买卖合同,但实际上双方并没有真正进行货物买卖的意图。例如,为了虚增公司业绩,制造虚假的交易记录,双方签订了买卖合同,但并没有实际的货物交付和款项支付。这种合同由于缺乏真实的意思表示,是无效的。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买卖合同也无效。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市场秩序而制定的,合同的内容必须符合这些规定。比如,买卖国家禁止流通的物品,像枪支、毒品等,这类买卖合同明显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自始无效。
违背公序良俗的买卖合同同样无效。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简称,它体现了社会的基本道德和价值观念。如果一份买卖合同的内容违背了公序良俗,如买卖人体器官的合同,严重违背了社会伦理道德和公序良俗,是不被法律所认可的,应认定为无效。
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买卖合同无效。当合同双方为了谋取私利,相互勾结,签订买卖合同损害了第三方的利益时,该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例如,甲和乙恶意串通,以低价将甲的财产卖给乙,从而损害了甲的债权人丙的利益,丙有权请求法院认定该买卖合同无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五十三条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五十七条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