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的合同若违反法律,可能无效、部分无效或效力待定。对于无效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效力待定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有效。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返还财产、折价补偿、赔偿损失等措施。
在法律层面,合同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同样无效。
当合同违反法律时,首先要判断合同是全部无效还是部分无效。如果合同整体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那么该合同自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不需要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例如,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像通过签订虚假的买卖合同来转移违法所得,这种合同就是全部无效的。
若合同部分条款违反法律,而其他部分不受影响且符合法律规定,那么这部分有效条款依然对双方具有约束力。比如一份租赁合同中,租金条款合法,但其中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违反了法律规定,那么租金条款仍然有效,而过高的违约金条款无效,可依据法律规定进行调整。
对于无效合同的处理,根据《民法典》规定,合同无效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如果对合同是否违反法律以及合同的效力存在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可以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起诉讼或仲裁,由专业的司法机关或仲裁机构依据法律和事实进行判断和裁决。在签订合同时,双方都应当遵守法律规定,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和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八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