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故无法认定责任时,法院会根据不同类型的事故,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具体情况进行判决。对于机动车之间的事故,一般平均分担赔偿责任;对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的事故,机动车一方通常承担更多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事故无法认定责任的情况时有发生,法院会综合多方面因素来作出合理判决。

对于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事故,如果交警部门无法认定责任,法院通常会基于公平原则,判定双方平均分担赔偿责任。这是因为机动车都具备一定的危险性,在双方都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对方过错的情况下,平均分担责任相对公平合理。例如,甲、乙两辆机动车发生碰撞,交警因现场证据不足无法认定责任,法院可能会判决双方各自承担50%的赔偿责任。

而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事故且责任无法认定时,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机动车一方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是出于保护弱势群体的考虑,因为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在交通活动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一般情况下,机动车一方可能会被判决承担主要甚至全部赔偿责任。比如,机动车与行人发生碰撞,交警无法认定责任,法院可能会判决机动车一方承担80%甚至更高比例的赔偿责任。

法院在判决时还会考虑事故发生的具体情形,如双方的行驶路线、速度、是否遵守交通规则等。如果有一方存在明显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即使责任无法完全认定,法院也会根据该行为与事故发生的关联性,适当加重其责任。同时,当事人在法庭上提供的证据也至关重要,包括现场照片、证人证言、监控视频等,这些证据可能会影响法院对事故责任的判断和最终的判决结果。法院会在法律框架内,综合各种因素作出公正合理的判决。

事故无法认定责任法院如何判决(0)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第六十七条

道路交通事故基本事实无法查清、成因无法判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证明,载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分别送达当事人,并告知申请复核、调解和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