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索罪即敲诈勒索罪,它与诈骗罪是两种不同的罪名,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因行为人的行为特征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而成立诈骗罪。主要是当行为人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时,就更符合诈骗罪的特征。

敲诈勒索罪与诈骗罪在犯罪构成上存在明显区别。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要使原本类似勒索的行为成立诈骗罪,关键在于行为方式和被害人的心理状态。如果行为人没有采用威胁、要挟等恐吓手段,而是通过编造虚假的事实或者隐瞒真实情况,让被害人陷入错误的认知,并基于这种错误认知自愿处分财产,那么就可能构成诈骗罪。

例如,甲告诉乙,乙的孩子在自己手上,如果不拿出5万元就会伤害孩子。实际上孩子并没有被甲控制,乙因为害怕孩子受到伤害而交出5万元。表面上看有勒索的表象,但本质上甲是通过虚构孩子被控制的事实,让乙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这种情况更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从被害人的角度看,在敲诈勒索罪中,被害人是基于恐惧心理而交付财物;而在诈骗罪中,被害人是基于错误认识而“自愿”交付财物。所以,判断一个行为是构成敲诈勒索罪还是诈骗罪,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手段、被害人的心理状态等多方面因素。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主要是通过欺骗手段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即使有一些看似威胁的表述,但并非主要促使被害人交付财物的原因,那么就可能成立诈骗罪。

勒索罪怎么才能成立诈骗罪(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