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虚假诉讼犯罪行为,可向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报案,也可向正在审理该虚假民事诉讼案件的人民法院报案,还可向同级或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报案。报案时需准备好相关证据材料。

了解虚假诉讼罪的定义和构成要件很有必要。虚假诉讼罪是指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当发现可能存在虚假诉讼的情况时,有多种途径可以报案。

向公安机关报案是常见的方式。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管辖。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所以报案人应向犯罪行为发生地或者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提出报案。在报案时,要清晰、准确地向公安机关陈述案件的基本情况,包括虚假诉讼发生的时间、涉及的当事人、大致的虚假事实内容等。同时,要尽可能提供相关的证据材料,比如伪造的合同、虚假的证人证言、虚构的交易记录等,这些证据对于公安机关判断是否存在犯罪行为至关重要。

也可以向正在审理该虚假民事诉讼案件的人民法院报案。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虚假诉讼的嫌疑,会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防范和制裁虚假诉讼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对于涉嫌虚假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向法院报案后,法院会对相关情况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涉及犯罪,会将案件移送至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

还能向同级或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报案。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有权对民事诉讼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如果检察院认为存在虚假诉讼犯罪行为,会依法进行调查,并可以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如果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会要求公安机关立案。

在报案时要保持冷静,准确提供信息和证据,积极配合相关机关的工作,以维护司法秩序和自身或他人的合法权益。

虚假诉讼罪怎么报案(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一条

报案、控告、举报可以用书面或者口头提出。接受口头报案、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写成笔录,经宣读无误后,由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签名或者盖章。

接受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向控告人、举报人说明诬告应负的法律责任。但是,只要不是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即使控告、举报的事实有出入,甚至是错告的,也要和诬告严格加以区别。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当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的行为,应当为他保守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