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被骗定金是否算诈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若卖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购房者定金,且数额达到一定标准,就可能构成诈骗;若只是一般的民事纠纷,如因合同履行问题产生争议等,则不构成诈骗。
在法律层面,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在买房过程中,如果卖房者存在以下情况,可能会被认定为诈骗。
虚构房屋相关信息。比如,卖方故意编造房屋的产权状况,明明房屋存在抵押、查封等限制交易的情况,却隐瞒这些事实,告知购房者房屋产权清晰可正常交易,从而骗取购房者交付定金。或者虚构房屋的质量情况,将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房屋描述为质量良好的房屋,使购房者基于错误认识而支付定金。
不具备售房资格却进行售卖。一些不法分子本身没有房屋的所有权或者处分权,却冒充房主与购房者签订购房合同并收取定金,之后携款潜逃,这种行为明显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如果只是因为买卖双方对合同条款理解不一致、市场情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卖方不愿意继续履行合同,退还定金存在争议,这通常属于民事纠纷范畴。例如,房价上涨后卖方反悔,想以各种理由不履行合同,但并没有采取欺诈手段骗取定金,那么这种情况一般不构成诈骗,购房者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等方式要求卖方承担违约责任。
判断是否构成诈骗还需要考虑骗取定金的数额。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不同地区可能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有所差异。只有达到相应数额标准,才可能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