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未成年写了假证据的情况,处理方式需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的年龄、具体情节、造成的后果等因素,一般以教育为主,根据不同情况可能采取批评教育、责令具结悔过、其监护人加强监管等措施;若情节严重,可能会有相应的治安处罚,但应从轻或减轻。同时,要消除假证据对相关案件的影响。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在涉及写假证据的问题上,由于未成年人认知和判断能力有限,不能像成年人一样完全认识到行为的法律后果。

对于写假证据的未成年人,如果其年龄较小,通常会侧重于教育引导。司法机关、学校和家庭会联合起来,对其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让其明白提供虚假证据是错误的行为,可能会干扰司法公正或正常的调查程序。同时,可责令其具结悔过,通过书面形式反思自己的错误。

而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在此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根据法律规定,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当未成年人写了假证据,监护人需要加强对其的监管和教育,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如果因为未成年人提供假证据给他人造成了损失,监护人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如果未成年人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写假证据的情节较为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比如扰乱司法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等,会受到治安处罚,但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在处理未成年人写假证据的问题时,要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假证据对相关案件的影响。相关部门会重新进行调查和核实,确保案件能够依据真实的证据进行公正处理。对于未成年写假证据的处理,要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在保障司法公正的同时,注重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引导。

未成年写了假的证据怎么处理好(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零五条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