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而不养的父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对待,从情感上可以保持理性克制,从法律层面可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在面对生而不养的父母时,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情感挑战的问题。

从情感角度来看,许多人内心会充满矛盾。一方面,他们给予了自己生命,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尽到抚养的责任,这在成长过程中造成了诸多伤害。此时,保持理性和克制是非常重要的。不必强迫自己立刻原谅他们,可以给自己时间和空间去处理内心的情绪。如果觉得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或许可以尝试与他们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当时不抚养的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完全接纳他们。若无法做到原谅或沟通,也不必勉强自己,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保持一定的距离也是一种选择。

从法律层面而言,如果在未成年时父母生而不养,没有履行抚养义务,子女有权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如果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可以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父母支付抚养费。即使成年后,若因父母生而不养导致自身遭受了重大的身心伤害,也可以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要求合理的赔偿。

社会层面也应该给予这类人群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例如,社区可以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和内心的创伤。同时,社会也应该倡导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强调父母抚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面对生而不养的父母,要综合考虑情感和法律等多方面因素,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应对。

生而不养的父母要如何对待(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第十八条

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第二条

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