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规定,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该规定明确了正当防卫的合法性及过度防卫的责任承担,对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有重要意义。

一、民法典正当防卫是怎么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1、正当防卫的合法性

这一规定明确了正当防卫在民事法律层面的合法性。当公民面临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身、他人的合法权益或者公共利益,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即使给不法侵害人造成了损害,也无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是对公民自卫权利的一种肯定和保障,鼓励人们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勇敢地捍卫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2、防卫过当的责任

同时,法律也对正当防卫的限度作出了要求。如果防卫行为超过了必要的限度,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那么防卫人就需要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这里的“适当”意味着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防卫行为的手段、强度、造成的损害后果等因素,来确定防卫人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

民法典正当防卫是怎么规定的?(0)

二、民法典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民法典虽然没有直接规定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但结合法律原理和司法实践,正当防卫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1、存在不法侵害

这是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不法侵害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防卫人主观臆想的。例如,甲误以为乙要对自己进行攻击,而实际上乙并没有这样的意图,甲对乙实施的所谓“防卫”行为就不属于正当防卫。

2、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防卫行为必须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实施。如果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再实施所谓的“防卫”行为,就可能构成事后报复,不属于正当防卫。比如,小偷已经偷完东西准备离开现场,此时失主对小偷进行暴力攻击,就不能认定为正当防卫。

3、目的是防卫

防卫人实施防卫行为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而不是故意伤害不法侵害人。如果防卫人具有伤害他人的故意,即使存在一定的不法侵害情形,也可能不被认定为正当防卫。

4、限度适当

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判断是否超过必要限度,需要综合考虑不法侵害的性质、手段、强度以及防卫行为所保护的权益等因素。例如,面对轻微的推搡行为,使用致命武器进行防卫,就可能被认为超过了必要限度。

三、民法典正当防卫与刑法正当防卫的区别

民法典和刑法都对正当防卫作出了规定,但二者存在一定的区别。

1、性质不同

民法典中的正当防卫主要解决的是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即防卫人是否需要对不法侵害人的损害进行民事赔偿。而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则涉及到刑事责任的认定,关系到防卫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是否需要承担刑罚。

2、判断标准有差异

在判断防卫行为是否超过必要限度时,刑法和民法的标准可能有所不同。刑法更侧重于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社会秩序,对于一些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的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而民法在判断时,可能会更综合地考虑各种因素,要求防卫行为更加适度。

3、法律后果不同

民法中正当防卫过当承担的是适当的民事责任,通常是赔偿损失等。而刑法中如果防卫过当构成犯罪,防卫人可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面临刑罚处罚。

综上所述,民法典对正当防卫的规定为我们在民事领域处理相关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了解正当防卫的规定、构成要件以及与刑法正当防卫的区别等内容,对于我们正确行使防卫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活中,还可能会遇到正当防卫的举证责任如何分配、如何判断防卫行为是否超过必要限度等问题。如果您在正当防卫相关法律问题上有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的专业律师将为您提供详细的解答和法律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