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属于医疗纠纷,关键在于看是否在医疗活动中,医患双方就医疗服务、医疗结果等方面存在争议。一般要从纠纷发生的场景、双方的争议点等多方面考量。
一、如何判断是否属于医疗纠纷
判断是否属于医疗纠纷,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从主体上看,纠纷的双方需是医方和患方。医方包括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患方则是接受医疗服务的患者或其家属。例如,在某医院,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患者家属与医院就赔偿等问题产生争议,这就符合医疗纠纷主体的要求。
1、诊疗行为的参与
纠纷必须与诊疗行为相关。若患者在医院非诊疗区域摔倒受伤,与医疗服务本身并无直接关联,通常不属于医疗纠纷;但如果是因医院的诊疗措施不当,如用药错误、手术失误等引发的问题,就属于医疗纠纷范畴。
2、存在争议事实
医患双方对于医疗服务的过程、结果等存在不同看法。比如,患者认为医生的诊断不准确,而医生坚持自己的诊断无误,这种争议的存在是判断医疗纠纷的重要依据。
3、损害后果的认定
通常患者要有一定的损害后果,如身体伤害、精神痛苦等。不过,即使没有明显的身体损害,若患者认为医疗机构侵犯了其知情权、选择权等权益,也可能构成医疗纠纷。
二、医疗纠纷判断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判断医疗纠纷有诸多法律依据。《民法典》中关于侵权责任的规定适用于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根据该法,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因过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例如,医疗机构违反诊疗规范实施不必要的检查,给患者带来经济和精神负担,患者可依据此要求赔偿。
1、医疗相关法规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了医疗事故的定义和处理程序。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这为判断医疗纠纷是否构成医疗事故提供了具体标准。
2、患者权益保护法规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规注重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如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等。若医疗机构侵犯了这些权益,即使未造成明显的身体损害,也可能引发医疗纠纷。
3、证据规则
在判断医疗纠纷时,证据规则也很重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医疗纠纷中的举证责任等问题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医患双方在不同情况下的举证责任。
三、医疗纠纷判断中患者应注意什么
患者在医疗纠纷判断中需格外注意。要及时收集和保存证据。在就医过程中,患者应妥善保管病历、检查报告、医疗费票据等资料。这些证据对于判断是否存在医疗纠纷以及确定责任至关重要。
1、理性对待纠纷
当对医疗服务有疑问时,患者应保持理性,避免采取过激行为。可以先与医疗机构进行沟通,了解情况。例如,患者对用药的合理性有疑问,可以向医生询问用药的依据和目的。
2、了解自身权益
患者要清楚自己在医疗过程中的权益,如知情权、选择权等。若医疗机构侵犯了这些权益,患者有权提出异议。比如,医院在未充分告知患者手术风险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患者可以就此与医院协商解决。
3、选择合适的解决途径
如果判断可能存在医疗纠纷,患者可以选择与医疗机构协商解决,也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解决途径。
判断是否属于医疗纠纷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主体、诊疗行为、争议事实等。在判断过程中,法律依据为我们提供了标准,患者也应注意维护自身权益。除了上述内容,还有医疗纠纷的赔偿标准如何确定、医疗纠纷的调解程序是怎样的等相关问题。如果您在判断医疗纠纷或处理医疗纠纷过程中遇到问题,可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