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主管行政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它具有监督性、救济性等法律特征。

一、行政复议的法律特征有哪些

行政复议具有多方面的法律特征。

1、监督性

行政复议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上级行政机关通过审查下级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判断其是否合法、适当。如果发现下级行政机关的行为存在问题,上级机关可以责令其改正,从而保证行政权力的正确行使。例如,在一些行政处罚案件中,上级机关可能会发现下级机关的处罚依据不充分、程序违法等问题,并予以纠正。

2、救济性

它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供了一种救济途径。当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时,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行政复议机关会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全面审查,若该行为违法或不当,会作出撤销、变更等决定,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比如,行政机关错误地吊销了企业的营业执照,企业通过行政复议有可能恢复其合法经营资格。

3、依申请性

行政复议以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为前提。只有当行政相对人主动提出复议申请时,行政复议程序才会启动。这体现了行政相对人在行政复议中的主动性。例如,公民认为行政机关的某项收费不合理,主动向复议机关提出申请,复议机关才会受理并进行审查。

行政复议的法律特征有哪些?(0)

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别有哪些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存在明显区别。

1、受理机关不同

行政复议的受理机关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的上级行政机关或同级人民政府。而行政诉讼的受理机关是人民法院。例如,对于某县工商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行政复议可以向市工商局或县政府提出,而行政诉讼则要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

2、审查范围不同

行政复议不仅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还审查其适当性。行政诉讼主要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比如,在行政处罚案件中,行政复议机关可以对处罚的幅度是否合理进行审查,而行政诉讼中法院主要关注处罚是否有法律依据、程序是否合法等合法性问题。

3、程序不同

行政复议程序相对简便、快捷,一般实行一级复议制度。行政诉讼程序则较为严格、复杂,有一审、二审等程序。行政复议的审理期限相对较短,而行政诉讼的审理期限通常较长。

三、行政复议的申请条件有哪些

申请行政复议需要满足一定条件。

1、申请人资格

申请人必须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例如,在行政处罚案件中,被处罚的当事人就是适格的申请人。有权申请复议的公民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申请复议;有权申请复议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的,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申请复议。

2、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申请人要明确指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比如,在税务行政复议中,申请人要清楚是哪个税务机关作出了相关的征税决定等具体行政行为。

3、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事实依据

申请人要明确提出自己的复议请求,如撤销具体行政行为、变更具体行政行为等。同时,要提供支持其请求的事实依据,如相关的证据材料、文件等。例如,申请人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收费不合理,要说明不合理的理由和相关的事实情况。

4、属于复议范围和受理复议机关管辖

申请人申请复议的事项必须属于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并且要向有管辖权的复议机关提出申请。不同类型的具体行政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复议管辖规定,申请人需要按照规定正确选择复议机关。

综上所述,行政复议具有监督性、救济性、依申请性等法律特征,它与行政诉讼在受理机关、审查范围、程序等方面存在区别,申请行政复议也有相应的条件要求。那么,行政复议决定的种类有哪些?行政复议的期限是如何规定的?如果您在行政复议方面还有其他法律问题,欢迎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