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安置房是否为家庭成员共同所有需依具体情况判断。若按人口数安置,家庭成员都有相应权益,通常为共同所有;若按被拆迁房屋产权情况安置,原房屋产权人享有主要权益。拆迁协议约定、家庭内部协商和分配情况也会影响所有权归属。
一、拆迁安置房是家庭成员共同所有吗
拆迁安置房不一定是家庭成员共同所有,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判断。
1、按人口数安置的情况
如果拆迁安置是按照家庭人口数量来确定安置面积和房屋套数等,那么家庭成员通常都对拆迁安置房享有一定的权益。例如,在一些农村集体土地拆迁中,会按照每家的人口数给予相应的住房安置指标,这种情况下,拆迁安置房应属于家庭成员共同所有。每个家庭成员基于自身的人口指标,在房屋中拥有相应的份额。
2、按被拆迁房屋产权情况安置
要是拆迁是根据被拆迁房屋的产权情况进行安置,比如被拆迁房屋是某一个家庭成员的个人财产,那么拆迁后获得的安置房一般归该产权人所有。即使家庭成员共同居住在被拆迁房屋内,但如果没有房屋产权,通常就不享有安置房的所有权。例如,父母的房子拆迁,安置房一般属于父母,除非父母明确表示将部分权益给予其他家庭成员。
3、拆迁协议约定
拆迁协议对于安置房的归属有明确约定的,按照约定执行。有些家庭可能会在拆迁协议中约定安置房归某一个或几个家庭成员所有,这种约定只要是各方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法规,就是有效的。
二、按人口安置的拆迁安置房权益分配纠纷
按人口安置的拆迁安置房在权益分配上容易产生纠纷。
1、份额认定纠纷
虽然是按人口安置,但对于每个家庭成员具体享有的份额可能存在争议。比如,在计算人口指标时,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新生儿、嫁入但户口未迁入的人员等是否应计入人口数存在不同看法。不同家庭成员可能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份额的认定有不同观点,从而引发纠纷。
2、使用和处分纠纷
当安置房建成后,对于房屋的使用和处分也容易产生矛盾。有的家庭成员可能想将房屋出租获取收益,而有的家庭成员则希望自住。在处分房屋时,如出售或抵押,部分家庭成员可能不同意,这就会导致权益分配上的纠纷。
3、补偿款分配纠纷
除了安置房,可能还会有拆迁补偿款。按人口安置时,补偿款的分配也可能存在争议。有些家庭成员认为应平均分配,而有些则觉得应根据对家庭的贡献等因素进行分配,这就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或家庭协商来解决。
三、被拆迁房屋产权人去世后安置房归属
当被拆迁房屋产权人去世后,安置房的归属需要根据具体的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1、有遗嘱的情况
如果产权人生前立有合法有效的遗嘱,明确指定了安置房的归属,那么应按照遗嘱执行。例如,产权人在遗嘱中写明将安置房留给子女中的某一人,那么该子女就享有安置房的所有权。
2、法定继承情况
若产权人没有留下遗嘱,那么就按照法定继承来处理。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等。这些继承人将共同继承安置房。一般情况下,同一顺序的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应当均等,但对于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3、继承手续办理
继承人需要办理相关的继承手续才能确定安置房的归属。首先要进行继承权公证,所有继承人需要到公证处办理公证,确认各自的继承份额。凭借公证书等相关材料到不动产登记部门办理房屋产权变更登记手续,将安置房登记到继承人名下。
综上所述,拆迁安置房的所有权归属问题较为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在实际生活中,还可能存在家庭内部关于安置房赠与、转让等其他相关问题。如果您在拆迁安置房所有权归属等方面遇到法律问题,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